大众养生网

哪些因素可能导致DIC?

汤多壮 血液内科 副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三甲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可能与感染、创伤、恶性肿瘤、产科并发症以及严重肝病等因素有关。该病症多继发于其他疾病,需及时明确病因。

1、感染

严重感染尤其是败血症时,细菌内毒素可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激活凝血系统。此时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瘀斑、器官出血等表现,需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注射用头孢他啶等抗生素控制感染。

2、创伤

大面积烧伤、严重挤压伤或大型手术造成的组织损伤,会释放大量组织因子进入血液循环,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治疗需清创修复损伤组织,必要时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补充凝血因子。

3、恶性肿瘤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等恶性肿瘤细胞可释放促凝物质,胰腺癌等实体瘤可能分泌黏蛋白激活凝血因子。临床常使用注射用阿糖胞苷、甲氨蝶呤片等化疗药物控制病情发展。

4、产科并发症

胎盘早剥、羊水栓塞等情况会导致羊水中的组织因子样物质进入母体循环,引发凝血瀑布反应。这种情况需立即终止妊娠,必要时行子宫切除术控制病情。

5、严重肝病

肝硬化等疾病导致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和抗凝物质的能力下降,造成凝血与纤溶系统失衡。治疗可选用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等保肝药物,必要时补充维生素K。

出现疑似DIC症状时应立即就诊,通过凝血功能检测、血小板计数等检查明确诊断。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针对原发病进行干预,同时根据凝血指标异常情况输注血小板、冷沉淀等血液制品纠正凝血障碍。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