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引起黄疸主要与胆道梗阻、胆汁排泄受阻等因素有关,常见原因包括胆总管梗阻、继发性胆管炎以及肝细胞损伤等。若出现黄疸,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胆总管梗阻
胆囊结石可能随胆囊收缩进入胆总管,造成胆总管完全或部分阻塞。此时胆汁无法正常排入肠道,导致胆红素反流入血,引起皮肤、巩膜黄染。患者常伴有右上腹疼痛、尿色加深等症状,超声或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有助于明确结石位置。
2、继发性胆管炎
结石梗阻可继发细菌感染,引发急性胆管炎。炎症导致胆管壁水肿,进一步加重胆汁淤积,使血液中结合胆红素水平升高。患者可能出现寒战、高热,血液检查可见白细胞及C反应蛋白升高,需及时进行抗感染治疗。
3、肝细胞损伤
长期胆道梗阻可造成肝内毛细胆管压力增高,导致肝细胞坏死或胆汁淤积性肝炎。此时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能力下降,未结合胆红素水平亦可能升高,表现为黄疸进行性加重,肝功能检查可见转氨酶及碱性磷酸酶升高。
若胆囊结石患者出现黄疸,需警惕胆源性胰腺炎、肝脓肿等并发症。治疗上常需通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解除原发病因,合并胆总管结石时可采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取石。日常需避免高脂饮食,定期复查腹部超声监测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