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西泮片在常规剂量和短期使用时通常对肝脏的损害风险较低,但长期或过量使用可能增加肝脏负担。具体是否引起肝损害需结合个体情况综合判断,如用药剂量、疗程及自身肝功能状态等。
地西泮属于苯二氮䓬类药物,主要在肝脏通过细胞色素P450酶系代谢。对于肝功能正常者,短期规范用药通常不会造成明显肝损伤。但长期服用可能因代谢产物蓄积导致肝酶轻度升高,表现为谷丙转氨酶(ALT)或谷草转氨酶(AST)异常。原有肝硬化、肝炎等基础肝病患者,其肝脏代谢能力下降,用药后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风险较常人增高3-5倍,可能出现黄疸、凝血功能障碍等表现。
使用期间需遵医嘱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避免与对乙酰氨基酚、异烟肼等具肝毒性药物联用。服药期间若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尿液颜色加深等肝损伤征兆,应立即停药并就医。日常需严格避免饮酒,防止加重肝脏代谢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