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阴影可能与肺炎、肺结核、肺肿瘤或肺栓塞等疾病有关,需结合具体检查结果判断。影像学检查中发现的阴影通常由组织密度改变引起,需进一步鉴别病因。
1、肺炎
细菌或病毒感染引发的肺部炎症反应会导致肺泡渗出物增多,在X线或CT上形成斑片状阴影。患者常伴随发热、咳嗽、脓痰等症状。治疗时可使用头孢呋辛酯片、阿莫西林胶囊、左氧氟沙星片等抗生素,配合止咳化痰药物。
2、肺结核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形成的肉芽肿性病变,CT可见结节状阴影或空洞。典型症状包括午后低热、盗汗、咯血等。需规范使用异烟肼片、利福平胶囊、吡嗪酰胺片等抗结核药物,坚持6-9个月全程治疗。
3、肺肿瘤
原发性肺癌或转移瘤在影像学上多表现为孤立性结节或肿块影,可能伴随分叶、毛刺等恶性征象。早期可能无症状,晚期出现咯血、胸痛等。确诊后需根据病理类型选择手术切除、化疗(如顺铂注射液)、靶向治疗等方案。
4、肺栓塞
血栓阻塞肺动脉分支时,CT血管造影可见楔形梗死灶。突发胸痛、呼吸困难和咯血是典型三联征。急性期需使用依诺肝素钠注射液抗凝,重症患者需行溶栓治疗。
发现肺部阴影后建议及时进行增强CT、肿瘤标志物检测或支气管镜检查。40岁以上长期吸烟者需重点排查肿瘤可能,活动性呼吸困难患者要警惕肺栓塞。所有疑似病例均应在呼吸科医师指导下完善检查,避免自行解读影像报告延误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