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区疼痛可能是生理性原因所致,也可能与病毒性肝炎、胆囊疾病、肝脏肿瘤或药物性肝损伤等疾病因素有关。若疼痛持续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1、生理性原因
剧烈运动后可能导致肝区暂时性疼痛,主要由于膈肌痉挛或乳酸堆积引起。这种情况通常在休息后数小时至1天内自行缓解,可通过热敷、按摩腹部等方式帮助恢复,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
2、病毒性肝炎
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炎症,会导致肝包膜受牵拉出现钝痛或胀痛,常伴有乏力、食欲下降、皮肤黄染等症状。确诊需通过肝功能检测和病毒血清学检查,治疗可遵医嘱使用恩替卡韦片、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注射液等抗病毒药物。
3、胆囊疾病
胆囊结石、胆囊炎等疾病发作时,疼痛可放射至肝区,典型表现为进食油腻食物后右上腹绞痛,可能伴随恶心呕吐。超声检查可明确诊断,急性发作期可使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抗感染,疼痛剧烈时可短期使用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解痉。
4、肝脏肿瘤
原发性肝癌或转移性肝肿瘤生长压迫肝组织时,可能出现持续性隐痛或钝痛,晚期可能出现消瘦、腹水等表现。需通过增强CT、肿瘤标志物等检查确诊,治疗包括手术切除、射频消融、仑伐替尼胶囊等靶向药物治疗。
5、药物性肝损伤
长期服用异烟肼片、对乙酰氨基酚片、辛伐他汀片等具有肝毒性的药物,可能导致肝区不适伴转氨酶升高。确诊需结合用药史和肝功能检查,治疗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并遵医嘱使用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水飞蓟宾胶囊等护肝药物。
出现肝区疼痛时应避免自行服用止痛药掩盖病情,建议及时进行肝功能、腹部超声等检查。日常生活中需注意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酗酒和滥用药物,肝炎患者应遵医嘱定期复查病毒载量及肝脏弹性检测。若疼痛持续加重或出现皮肤黄染、发热等症状,需立即就诊肝胆外科或感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