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术后排便困难可以通过调整饮食、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方式进行改善,必要时可能需灌肠或二次手术处理。术后恢复期间需密切观察症状变化,定期复查,避免久坐或过度用力排便。
1、调整饮食
术后应适当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例如多吃芹菜、玉米、燕麦等食物,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每日饮水量建议保持在1500~2000ml,可辅助软化大便。避免食用辣椒、酒精等刺激性食物,以防加重排便不适。
2、药物治疗
若大便干硬难以排出,可遵医嘱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麻仁丸等缓泻剂软化粪便。对于肛门局部肿胀明显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开塞露辅助通便,但不宜长期依赖。排便后配合复方角菜酸酯栓等药物保护创面。
3、物理治疗
每日定时进行温水坐浴,每次10~15分钟,水温控制在40℃左右,有助于缓解肛门括约肌痉挛。术后早期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提肛运动,每日3~5组,每组10~15次,逐步恢复肛门功能。
4、灌肠或手术处理
若保守治疗无效且出现粪便嵌塞,需及时就医进行甘油灌肠。对于术后瘢痕挛缩严重导致肛门狭窄的患者,可能需行肛门扩张术或瘢痕松解术。疑似复发肛瘘者需通过直肠超声等检查明确诊断。
术后需保持肛周清洁干燥,排便后使用碘伏消毒创面。若出现持续腹痛、发热或便血等症状,应立即返院检查。治疗期间避免自行使用强效泻药,严格遵循医嘱进行创面护理和功能锻炼,多数患者经规范处理2-4周可逐渐改善排便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