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奶后宝宝出现消化不良的情况,通常可通过调整喂奶方式、腹部按摩、药物治疗以及及时就医等方法缓解。若症状持续或加重,需尽快到儿科就诊明确病因。
1、调整喂奶方式
喂奶时应采用45度角斜抱姿势,避免宝宝吞咽过多空气。每次喂奶量控制在30-60ml,间隔2-3小时喂养,哺乳后需竖抱拍嗝10-15分钟。母乳喂养的宝宝若频繁吐奶,母亲需减少摄入豆类、乳制品等易产气食物。
2、腹部按摩
将掌心搓热后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轻柔按压宝宝腹部,每次持续5-8分钟,每日2-3次。按摩时可配合使用婴儿润肤油减少摩擦,注意避开刚进食后的半小时内操作,有助于促进肠蠕动。
3、药物治疗
若伴随腹泻、腹胀等症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等益生菌制剂调节肠道菌群。乳糖不耐受的宝宝需添加乳糖酶,配方奶喂养者可更换为水解蛋白奶粉。
日常需注意观察宝宝大便性状及体重增长情况,定期测量腹围变化。喂奶器具应严格消毒,冲调奶粉时按比例配制。若出现持续呕吐、血便、发热或脱水症状,应立即携带排泄物样本前往医院进行大便常规、腹部超声等检查,遵医嘱进行补液或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