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引起的疼痛可通过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方法进行缓解,具体方案需结合病情严重程度制定。常见措施包括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局部理疗、适度运动及营养补充等,若出现椎体骨折等严重情况还需考虑手术治疗。
1、药物治疗
抗骨质疏松药物是缓解疼痛的基础,常用药物包括阿仑膦酸钠片、唑来膦酸注射液等双膦酸盐类药物,可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量丢失。对于绝经后女性,可遵医嘱使用雷洛昔芬片等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疼痛剧烈时短期联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塞来昔布胶囊等非甾体抗炎药,但需注意胃肠道不良反应。
2、物理治疗
局部疼痛区域可采用热敷或红外线照射改善血液循环,每次20分钟,每日1-2次。超声波治疗通过机械振动作用促进炎症吸收,低频脉冲电刺激可放松肌肉痉挛。体外冲击波治疗能刺激骨组织微损伤修复,每周1次,连续3-5周可提升骨密度。
3、生活方式调整
每日进行30分钟负重运动如散步、八段锦,增强骨骼应力刺激。避免搬运重物或过度弯腰,使用助行器减轻脊柱负荷。建议睡眠选用硬板床,保持脊柱生理曲度,坐立时使用腰托分担压力。
4、营养补充
每日摄入1000-1200mg钙质,可通过牛奶、豆制品及深绿色蔬菜补充。维生素D每日建议量800-1000IU,日照不足者可口服骨化三醇胶丸。蛋白质摄入量按1.0-1.2g/kg体重计算,优选鱼类、瘦肉等优质蛋白来源。
5、手术治疗
对于椎体压缩骨折导致剧烈疼痛者,可考虑椎体成形术,通过骨水泥注入稳定椎体。多节段严重骨质疏松伴脊柱畸形者,需进行内固定术配合植骨融合,术后需长期抗骨质疏松治疗。
患者需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和X线检查,药物治疗期间每3个月监测肝肾功能。日常注意防跌倒,居家环境安装扶手和防滑垫。疼痛持续加重或出现身高缩短、脊柱变形等情况,应及时至骨科就诊评估骨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