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每日艾灸有何影响

胡佳 中医消化科 副主任医师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三甲

艾灸作为传统中医疗法,每日适当操作一般具有温经散寒、行气通络、扶阳固脱、升阳举陷、防病保健等功效和作用。其通过燃烧艾绒产生的温热刺激特定穴位,可对人体产生调节效果,但需注意操作规范。

1、温经散寒

艾灸产生的热效应可渗透皮肤,促进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加速气血运行。对于寒湿凝滞引起的关节冷痛、经期腹痛等症状,通过刺激关元、命门等穴位,能有效驱散体内寒邪,改善末梢循环障碍。该作用在《黄帝内经》中即有记载,现代研究显示艾灸可使局部皮肤温度升高2-3℃。

2、行气通络

艾灸的热力和药性成分能刺激经络传感,调节脏腑气机。临床常用于治疗气滞血瘀型病症,如慢性胃炎患者灸足三里穴可促进胃肠蠕动,中风后遗症患者灸百会穴能改善肢体功能障碍。研究证实艾灸可提升血液中β-内啡肽水平,具有明确的镇痛作用。

3、扶阳固脱

针对阳气虚衰证候,艾灸能激发人体元阳之气。危急重症出现大汗淋漓、四肢厥逆时,重灸神阙、气海等穴可回阳救逆。实验研究表明,艾灸能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提升皮质醇水平,增强机体应激能力。

4、升阳举陷

通过温热刺激特定穴位,可增强韧带肌肉张力。对胃下垂、子宫脱垂等中气下陷证,每日灸百会、中脘等穴能产生提升固脱效果。临床观察显示,连续艾灸4周可使轻度内脏下垂改善率达60%以上。

5、防病保健

规律艾灸足三里、关元等保健穴,可增强免疫功能。研究发现,艾灸能使血清IgG、IgM水平提高15%-20%,NK细胞活性增强,特别适合体质虚弱人群。但过量使用可能导致阴虚火旺,出现口干、失眠等不良反应。

进行艾灸时需注意选择正规医疗机构操作,单次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为宜。体质偏热、皮肤破损、妊娠期妇女及出血性疾病患者应慎用。若出现水疱等烫伤表现,应立即停止并就医处理。建议每周艾灸3-4次为宜,长期每日施灸可能损耗阴液,需在中医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方案。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