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潜伏期需注意定期监测、避免传播、保持免疫力、心理支持及预防并发症。潜伏期虽无明显症状,但病毒持续影响免疫系统,及时干预可延缓病情进展。
1、定期监测
艾滋病潜伏期需每3~6个月检测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评估免疫状态。若CD4+细胞低于350个/μL或出现机会性感染征兆,需启动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包括替诺福韦、拉米夫定、依非韦伦等,需严格遵医嘱用药。
2、避免传播
潜伏期患者体液仍具传染性,应使用安全套避免性传播,避免共用针具、剃须刀等物品。血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需妥善处理,感染者应告知伴侣实情并建议对方进行HIV检测。
3、保持免疫力
均衡摄入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建议每日补充复合维生素。适度进行有氧运动,每周累计150分钟。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戒烟限酒,减少免疫系统负担。
4、心理支持
确诊后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可加入病友互助组织。北京地坛医院数据显示,接受心理干预的患者治疗依从性提高40%。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帕罗西汀等抗抑郁药物。
5、预防并发症
定期筛查结核、弓形虫等机会性感染,出现持续发热、腹泻应及时就诊。建议接种肺炎球菌、流感疫苗,但禁用活疫苗。避免接触猫砂、生肉等弓形虫感染源。
潜伏期患者应建立规范随访档案,我国现行指南要求未治疗者至少每季度复诊。保持良好医从性可使病毒抑制成功率超95%,有效延长无症状期。治疗期间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避免自行服用中药补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