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感染引起的肌肉酸痛通常是正常现象。病毒感染时,免疫系统激活会释放炎性介质,可能导致肌肉组织出现酸痛、乏力等反应,多数情况下会随病情好转逐渐缓解。
病毒侵入人体后,免疫系统会释放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炎性因子对抗病毒。这些物质会影响神经末梢敏感性,同时促进前列腺素合成,导致肌肉出现酸痛感。流感病毒、新冠病毒等常见病原体引发的感染中,超过60%患者会出现此类症状。发热时体温升高会加速肌肉代谢,乳酸等代谢产物堆积也可能加重酸痛感。
若肌肉酸痛伴随肌无力、尿色加深或胸痛等症状,需警惕横纹肌溶解、心肌炎等并发症。儿童若出现拒绝行走、下肢疼痛等情况,可能与病毒性肌炎有关。普通病毒感染引起的肌肉酸痛通常持续3-5天,可通过适量补液、物理降温缓解。体温超过38.5℃时可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解热镇痛药,但需避免与其他含相同成分的复方感冒药叠加使用。
建议保持充足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肌肉负担。可通过热敷酸痛部位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每日补充2000-2500ml水分有助于代谢产物排出。若症状持续超过1周或出现新的伴随症状,应及时到感染科或内科就诊排查其他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