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癌便血可能与肿瘤表面溃烂、侵犯血管以及并发炎症等因素有关。这种情况通常提示肠道组织受损,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情并积极治疗。
1、肿瘤表面溃烂
随着肠癌病灶增大,肿瘤表面黏膜组织可能发生坏死脱落形成溃疡面。当溃疡面渗血时,血液会混合在大便中排出,可能呈现暗红色血便或柏油样黑便,血液多与粪便均匀混合。
2、侵犯血管
肿瘤向肠壁深层浸润生长时,可能穿透黏膜下层损伤中小血管。若侵犯较大血管可引起活动性出血,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短,可能出现鲜红色血便,严重时可伴随血凝块排出。
3、并发炎症
肿瘤生长过程中可能继发肠道感染,炎性因子刺激会导致肠黏膜充血水肿。此时排便时干燥粪便摩擦受损黏膜,可能加重出血现象,部分患者会同时出现黏液脓血便。
若出现反复便血症状,建议尽早到消化内科进行肠镜、病理活检等检查。确诊后可通过手术切除肿瘤,术后配合卡培他滨片、奥沙利铂注射液、西妥昔单抗注射液等药物进行辅助治疗,具体用药方案需严格遵循肿瘤专科医师指导。日常应注意保持排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加重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