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炎可能会引起便秘,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常见原因包括肠道炎症后功能紊乱、药物影响或肠道狭窄等。若出现便秘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检查以明确具体诱因。
1、炎症后肠道功能紊乱
部分肠炎患者在急性炎症期以腹泻为主,进入恢复期后可能因肠道黏膜修复过程中蠕动减缓,导致暂时性便秘。此时可适当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燕麦、芹菜等,并保持适量饮水,有助于改善排便。
2、药物因素
治疗肠炎时若过量使用蒙脱石散、洛哌丁胺等止泻药物,可能抑制肠蠕动引发便秘。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聚乙二醇4000散等缓泻剂。
3、肠道器质性改变
慢性肠炎反复发作可能引起肠壁纤维化或瘢痕性狭窄,如克罗恩病导致的肠腔缩窄,可能阻碍粪便通过。这种情况需通过肠镜或影像学检查确诊,严重者可能需要手术解除梗阻。
肠炎患者出现持续便秘时,需排查是否合并肠梗阻、肠结核等并发症。日常应注意避免滥用止泻药物,炎症活动期遵循低渣饮食,恢复期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若伴随腹痛加重、便血或体重下降等症状,应及时进行结肠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