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通常会导致患者出现消瘦症状,这与疾病本身的特点和机体代谢变化有关。结核病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常累及肺部及其他器官,其引发的慢性消耗过程可能对体重产生显著影响。
1、分解代谢增加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会激活机体免疫反应,导致炎症因子大量释放。这些细胞因子会加速体内蛋白质和脂肪的分解,使基础代谢率提高,能量消耗增加。患者即使在静息状态下,每日热量需求也可能比健康时增加20%以上。
2、营养摄入不足
结核病患者常伴随持续性低热、盗汗、乏力等症状,这些不适感会影响食欲。部分患者因合并结核性胸膜炎或腹腔结核,会出现吞咽困难、腹胀等消化道症状,导致进食量明显减少,每日热量摄入可能不足1500千卡。
3、并发症影响吸收
约5-10%的肠结核患者会出现肠道溃疡或狭窄,直接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合并结核性腹膜炎时,腹腔渗出液中的蛋白质流失每天可达10-15克,进一步加剧负氮平衡。长期营养摄入与消耗失衡,可使患者在3-6个月内体重下降达原体重的10%-20%。
结核病患者出现消瘦应及时进行营养评估,在抗结核治疗的同时需保证每日摄入足够的热量(建议35-40千卡/公斤体重)和优质蛋白(1.2-1.5克/公斤体重)。治疗期间应定期监测体重变化,必要时可通过营养补充剂或肠内营养支持改善营养状态。规范的抗结核药物治疗通常能在2-3个月内有效控制症状,随着病情好转,体重可逐渐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