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二聚体升高可能与血栓性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恶性肿瘤、感染或炎症反应以及妊娠或术后状态等原因有关。这一指标通常反映机体存在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增强的情况,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1、血栓性疾病
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疾病会导致血液凝固系统激活,形成血栓的同时伴随纤维蛋白溶解,释放D-二聚体。患者可能出现肢体肿胀、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一般需遵医嘱使用依诺肝素钠注射液、华法林钠片、利伐沙班片等抗凝药物治疗。
2、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严重感染、创伤或产科并发症可能引发DIC,微血管内广泛血栓消耗凝血因子,同时继发纤溶亢进。临床表现包括出血倾向和多器官功能障碍。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同时可能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氨甲环酸片、注射用重组人活化蛋白C等药物。
3、恶性肿瘤
肿瘤细胞可通过释放组织因子激活凝血系统,部分肿瘤还会直接侵犯血管。肺癌、胰腺癌、卵巢癌等实体瘤患者常伴有D-二聚体升高。除原发肿瘤治疗外,可能需使用顺铂注射液、紫杉醇注射液、多西他赛注射液等化疗药物。
若发现D-二聚体异常升高,建议及时到血液科或相关专科就诊。临床医生会结合凝血功能、影像学检查及肿瘤标志物等结果综合分析病因。该指标虽敏感性高但特异性较低,需避免仅凭单一检测结果自行判断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