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二聚体水平升高可能与静脉血栓栓塞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恶性肿瘤、妊娠期生理性变化以及手术创伤等因素有关。其数值异常通常提示体内存在纤维蛋白形成及溶解活动增强,需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1、静脉血栓栓塞症
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等疾病会导致血液凝固异常,激活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从而生成D-二聚体。患者可能出现患肢肿胀、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一般需进行抗凝治疗,如遵医嘱使用低分子肝素注射液、华法林钠片、利伐沙班片等药物。
2、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因感染、休克等病因引发凝血功能紊乱,微血管内广泛血栓形成后伴随继发性纤溶亢进,导致D-二聚体显著升高。此类患者常伴有出血倾向和多器官功能障碍,需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同时可能需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或血小板。
3、恶性肿瘤
部分肿瘤细胞可分泌促凝物质,或肿瘤转移压迫血管导致血栓形成。肺癌、胰腺癌等恶性肿瘤患者可能出现持续性D-二聚体升高,治疗需根据肿瘤类型选择手术切除、化疗药物(如紫杉醇注射液、顺铂注射液)或靶向治疗。
4、妊娠期生理性升高
妊娠中晚期孕妇血液呈高凝状态,D-二聚体水平可逐渐上升至正常值2-3倍,分娩后逐渐恢复。这是机体为减少产后出血的适应性改变,通常无需特殊处理,但需密切监测预防血栓形成。
5、手术或创伤
大型手术、严重创伤后组织损伤会激活凝血系统,术后D-二聚体常出现一过性升高。这种情况通常随着伤口愈合逐渐恢复正常,若数值持续升高需警惕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出现D-二聚体升高时,建议及时完善血管超声、CT肺动脉造影等检查。需注意该指标特异性较低,应避免单纯依据数值高低自行用药,特别是抗凝药物存在出血风险,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