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二聚体异常升高可能与血栓性疾病、感染或炎症、恶性肿瘤等原因有关,需结合具体临床表现进行判断。该指标是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其水平升高通常提示体内存在凝血或纤溶系统激活。
1、血栓性疾病
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疾病会导致血液高凝状态,促使纤维蛋白大量形成并分解,从而释放D-二聚体。此类患者可能伴随肢体肿胀、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通常需通过血管超声或CT肺动脉造影确诊。治疗上可遵医嘱使用低分子肝素注射液、华法林钠片、利伐沙班片等抗凝药物。
2、感染或炎症
严重感染如脓毒症,或慢性炎症性疾病如肺炎、类风湿关节炎,会通过炎症因子刺激血管内皮细胞,激活凝血系统。患者常出现发热、C反应蛋白升高等表现。需根据感染类型选择头孢克肟胶囊、阿莫西林胶囊、左氧氟沙星片等抗生素,并配合抗炎治疗。
3、恶性肿瘤
尤其是肺癌、胰腺癌等晚期肿瘤,可能因肿瘤细胞释放促凝物质或压迫血管导致D-二聚体升高。此类患者通常伴有消瘦、持续性疼痛等症状,需通过病理活检明确诊断。治疗包括手术切除、紫杉醇注射液等化疗药物以及靶向治疗。
4、妊娠或手术创伤
妊娠中晚期生理性高凝状态,或大型手术后组织损伤,均会暂时性升高D-二聚体。这种情况通常无需特殊处理,但需密切监测预防血栓形成。
若发现D-二聚体异常升高,建议及时进行凝血功能、影像学等检查明确病因。治疗需针对原发疾病,避免自行使用抗凝药物以防出血风险。定期复查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评估治疗效果和疾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