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急性感染期出现的皮疹通常与病毒复制、免疫反应激活以及合并机会性感染等因素有关。该症状可能表现为皮肤红斑、丘疹或斑丘疹,常伴有瘙痒,需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HIV病毒复制
HIV进入人体后会在体内快速复制,病毒直接破坏皮肤黏膜细胞并引发局部炎症反应,导致毛细血管扩张和炎性细胞浸润。患者可能出现躯干或四肢散在的红色斑疹,通常伴随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确诊后需立即启动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包括替诺福韦、拉米夫定、多替拉韦等,皮疹处可外用炉甘石洗剂缓解瘙痒。
2、免疫反应激活
急性感染期机体免疫系统会产生大量抗体和细胞因子,过度的免疫应答可能诱发皮肤过敏反应。这种类型的皮疹可能呈现荨麻疹样改变,皮肤表面可见风团样皮损并伴有明显瘙痒,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皮肤脱屑。治疗除抗病毒药物外,可短期使用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胶囊等抗组胺药物,严重时可遵医嘱使用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
3、机会性感染
HIV感染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下降,可能并发真菌或细菌感染。例如合并马拉色菌感染时,胸背部可能出现褐色斑片状皮疹;继发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时可形成脓疱疮。此时需进行病原体检测,根据结果使用氟康唑胶囊、伊曲康唑胶囊等抗真菌药物,或头孢克肟片、阿莫西林胶囊等抗生素治疗。
出现皮疹且伴有高危暴露史者,应及时到感染科进行HIV抗体检测和病毒载量测定。确诊后需严格遵医嘱进行规范化抗病毒治疗,避免擅自停药或减量。治疗期间保持皮肤清洁,穿着宽松棉质衣物,避免搔抓皮损部位。若皮疹进行性加重或出现水疱、溃烂等表现,应立即复诊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