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伤口包扎时需要注意清洁消毒、正确止血、保持敷料干燥、松紧适宜以及密切观察伤口变化。正确的包扎方法有助于预防感染并促进愈合,处理不当可能导致并发症。
1、清洁消毒
包扎前需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冲洗伤口,去除表面污物和异物。禁用酒精或碘酒直接接触创面,以免刺激组织影响愈合。若伤口较深或污染严重,需配合过氧化氢溶液进行深层清洁。清洁后使用碘伏棉球由内向外环形消毒,消毒范围需超出伤口边缘3-5厘米。
2、正确止血
毛细血管出血可采用无菌纱布按压3-5分钟,静脉出血需加压包扎并抬高患处。动脉性出血表现为喷射状出血,需立即在近心端使用止血带,记录使用时间并每隔40-60分钟放松1-2分钟。止血过程中避免用烟灰、面粉等异物覆盖伤口。
3、保持敷料干燥
包扎后需避免敷料接触水,洗头时可用防水贴保护。潮湿环境易滋生细菌,若敷料被血液或组织液浸透,应及时更换。常规每24小时更换一次敷料,感染性伤口需缩短至6-8小时更换。
4、松紧适宜
绷带缠绕力度以能伸入一指为宜,过紧会导致局部缺血,出现皮肤青紫、麻木等症状。包扎时应从伤口远端向近端缠绕,避免环形固定影响静脉回流。弹性绷带需注意拉伸程度不超过原始长度的30%。
5、密切观察
包扎后需每日检查伤口有无红肿热痛、异常渗液或异味。体温超过38℃或出现搏动性疼痛提示感染可能。若发现缝线周围有脓性分泌物或伤口裂开,需立即拆除缝线引流。
伤口处理期间应避免搔抓或碰撞包扎部位,拆线前需保持头部制动。如出现进行性头痛、意识改变或包扎部位异常肿胀,可能提示颅内损伤或厌氧菌感染,需紧急就医进行影像学检查和抗破伤风治疗。恢复期适当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C有助于组织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