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低烧可能是生理性原因所致,也可能与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肿瘤性疾病等原因有关,需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分析。
1、生理性原因
部分女性在排卵期或妊娠早期可能出现体温轻度升高,通常持续数天且不超过37.5℃。这种情况与激素水平变化导致的体温调节中枢波动有关,可能伴有轻微乏力,但无其他明显不适,一般无需特殊处理。
2、感染性疾病
结核感染、慢性尿路感染或隐匿性牙周炎等疾病可引起长期低热。以结核为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后释放的内源性致热源会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导致午后低热、盗汗和消瘦等症状。这类感染性疾病需通过病原学检查确诊,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异烟肼片、利福平胶囊等抗结核药物治疗。
3、免疫性疾病
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因自身免疫反应持续攻击正常组织,产生大量炎性介质,导致体温调节异常。患者常伴有关节肿痛、皮疹等表现,需通过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片、糖皮质激素等进行控制。
4、肿瘤性疾病
白血病、淋巴瘤等恶性肿瘤的癌细胞可分泌白细胞介素等炎性因子,引发持续低热。这类疾病可能伴随淋巴结肿大、贫血或异常出血,需通过骨髓穿刺、病理活检等明确诊断后,进行放化疗或靶向治疗。
若低烧持续超过两周,或伴有消瘦、盗汗等症状,建议及时到感染科、风湿免疫科或肿瘤科就诊,完善血常规、C反应蛋白、影像学等检查。日常生活中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同时注意监测体温变化并做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