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血小板减少是怎么回事,怎么办?

郑积富 血液内科 副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三甲

血小板减少可能与免疫因素、药物影响、感染、脾功能亢进以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原因有关。长期或严重的血小板减少容易引发出血倾向,需及时明确病因。

1、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这是最常见的病因,由于免疫系统异常导致血小板被过度破坏。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瘀点、鼻出血或牙龈出血等症状。治疗通常遵医嘱使用醋酸泼尼松片、静注人免疫球蛋白、艾曲泊帕乙醇胺片等药物调节免疫功能。

2、药物因素

抗生素(如磺胺类)、抗癫痫药(卡马西平)、化疗药物等可能抑制骨髓造血功能或诱发免疫反应。通常在停药后1-2周血小板可逐渐恢复,严重时需输注血小板悬液治疗。

3、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如流行性出血热、肝炎病毒)和严重细菌感染(如败血症)均可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需进行抗病毒治疗(阿昔洛韦片)或抗菌治疗(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同时监测血小板变化。

4、脾功能亢进

肝硬化、血液病等引起的脾脏肿大会过度扣押和破坏血小板。腹部超声检查可发现脾脏增大,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必要时行脾切除术。

5、再生障碍性贫血

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导致全血细胞减少,表现为贫血、感染和出血三联征。确诊需骨髓穿刺检查,治疗包括环孢素软胶囊、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等免疫抑制剂。

出现不明原因的皮肤瘀斑、反复鼻出血或口腔血疱时,建议及时就诊血液科。需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骨髓细胞学等检查。日常生活中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减少阿司匹林等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使用。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