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出现蛋白尿主要与长期高血糖引发的肾脏损伤有关,常见原因包括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基底膜增厚以及肾功能受损等。若出现蛋白尿需及时就医评估病情。
1、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在糖尿病早期,高血糖会导致肾小球处于高滤过状态,此时血液中部分小分子蛋白可能通过受损的滤过膜进入尿液。患者可能同时伴有尿量增多、口渴等症状,但此时尿蛋白量较少,通过控制血糖可改善。
2、基底膜增厚
长期高血糖会引起糖基化终末产物沉积,同时高血糖激活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反应,导致肾小球基底膜结构异常增厚,此时大分子蛋白如白蛋白开始漏出。患者可能伴随泡沫尿、下肢水肿等表现,临床常用ACEI类药物如贝那普利片,或ARB类药物如缬沙坦胶囊,联合降糖药二甲双胍缓释片延缓病情进展。
3、肾功能受损
随着糖尿病肾病进展至中晚期,肾小球硬化、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导致肾功能失代偿,此时尿蛋白排泄量显著增加。患者可能出现血肌酐升高、血压升高等表现,除使用胰岛素注射液控制血糖外,还需配合尿毒清颗粒等药物保护残余肾功能。
建议糖尿病患者每3-6个月复查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日常需将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0mmol/L以内,血压维持在130/80mmHg以下。若发现尿液中存在较多泡沫或尿检异常,应及时到肾内科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降糖方案及肾脏保护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