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的坏疽风险主要与周围神经病变、下肢血管病变以及感染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足部或下肢组织缺血、坏死,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1、周围神经病变
长期高血糖会损伤周围神经,导致肢体远端感觉减退。患者对疼痛、温度等感知能力下降,容易因轻微外伤、摩擦或烫伤而未及时察觉,伤口难以愈合并逐渐恶化,形成溃疡甚至坏疽。一般可遵医嘱使用甲钴胺片、依帕司他片、硫辛酸胶囊等药物营养神经。
2、下肢血管病变
糖尿病会引起下肢动脉硬化、管腔狭窄,导致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状态下,足部组织得不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供给,轻微损伤即可发展为坏死。同时,血管病变会延缓伤口愈合。改善循环常用阿司匹林肠溶片、贝前列素钠片、西洛他唑片等药物。
3、感染
高血糖环境利于细菌滋生,且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受损。足部伤口一旦感染,病原菌快速繁殖并释放毒素,引发局部组织化脓、坏死。严重感染可蔓延至深部组织甚至骨骼,需使用头孢克肟胶囊、左氧氟沙星片、克林霉素胶囊等抗生素控制。
建议糖尿病患者每日检查足部皮肤,选择宽松透气的鞋袜,避免赤足行走。发现足部破溃、红肿或渗液时,应立即到内分泌科或血管外科就诊。日常需通过药物、饮食和运动将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以下,糖化血红蛋白不超过7%,可显著降低坏疽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