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患者避免感染的方法主要包括日常足部护理、控制血糖水平、定期检查足部、及时处理伤口以及选择合适的鞋袜等,需综合管理以降低感染风险。
1、日常足部护理
每天用温水(不超过37℃)和中性肥皂清洗足部,轻柔擦干尤其是趾缝,避免残留水分。使用无刺激的润肤霜涂抹干燥皮肤,但避开趾缝。修剪指甲时平剪,勿过短或损伤甲床。避免赤脚行走,防止外伤。
2、控制血糖水平
长期高血糖会损害神经和血管,导致足部感觉减退和血液循环障碍,微小损伤不易察觉且愈合延迟。需遵医嘱规律使用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缓释片、格列美脲片、西格列汀片等),定期监测血糖,维持糖化血红蛋白≤7%。
3、定期检查足部
每日自查足底、趾缝是否有红肿、破溃或胼胝,借助镜子或家属帮助观察。每1-3个月由医生进行专业评估,包括神经病变测试(如10克尼龙丝检查)和血管状态检查(如踝肱指数测定),早期发现潜在问题。
4、及时处理伤口
若出现擦伤、水疱或溃疡,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碘伏消毒后覆盖无菌敷料。避免自行挑破水疱或使用刺激性药膏。若伤口24小时内未好转或出现渗液、异味,需立即就医,医生可能根据情况开具抗生素(如头孢克肟胶囊、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或局部抗菌药物。
5、选择合适的鞋袜
穿着透气、宽松的棉质袜子,每日更换。鞋子需前掌宽大、鞋垫柔软,避免压迫足趾或足跟。新鞋首次穿不超过2小时,逐渐增加时间。建议定制减压鞋垫,分散足底压力,防止胼胝和溃疡形成。
患者需每3个月至内分泌科和足病专科随访,评估整体代谢状况及足部风险。若发现足部温度异常升高、持续性红肿或疼痛,可能提示早期感染,需在48小时内就诊。切勿自行使用偏方或强效消毒剂,所有治疗措施均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以预防严重并发症如坏疽或截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