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艾蒿和艾草均属于菊科植物,但在中医应用中,艾草更常用于治疗风寒型感冒。两者均具有散寒除湿、温经通络的功效,但传统医学对艾草的药用记载和应用经验更为系统。风寒感冒患者若出现恶寒重、发热轻、鼻塞流清涕等症状时,艾草更适合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1、艾草
其叶片含挥发性艾叶油、桉叶素等成分,传统用法包括艾灸、煮水泡浴或煎服。艾叶油能促进体表毛细血管扩张,加速寒邪排出,改善恶寒症状。需注意煎煮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避免有效成分过度挥发,阴虚血热者慎用。
2、野艾蒿
虽然与艾草同属,但黄酮类物质含量较低,多用于外洗方剂。其茎叶捣碎外敷涌泉穴可辅助退热,但内服时刺激性较强,可能引发消化道不适。
使用这类草药时应严格区分感冒类型,风热感冒(咽痛、黄痰)患者禁用。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配合桂枝汤、荆防败毒散等经典方剂进行治疗,发热超过38.5℃或症状持续3天未缓解者需及时就医。特殊人群如孕妇、过敏体质者应避免自行使用艾草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