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炎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中医治疗以及日常护理等,需根据感染程度和病情进展选择合适的方案。若存在骨质破坏或脓肿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干预。
1、药物治疗
细菌感染引起的骨髓炎需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如头孢克肟片、阿莫西林胶囊、克林霉素胶囊等。若伴随疼痛或发热,可配合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等药物缓解症状。慢性骨髓炎可能需长期用药。
2、手术治疗
适用于存在死骨形成、脓肿或窦道的患者。手术方式包括病灶清除术、死骨摘除术、持续灌洗引流术等,必要时需植骨修复骨缺损。术后需继续抗感染治疗,并定期复查影像学。
3、物理治疗
急性期过后可采用局部热敷、超短波治疗等物理疗法,促进血液循环和炎症吸收。治疗过程中需避免患肢过早负重,防止病理性骨折。
4、中医治疗
在规范抗感染治疗基础上,可配合活血化瘀类中药外敷或口服,如丹参、当归等成分的制剂。但需注意中药不能替代抗生素,使用前应咨询中医师。
5、日常护理
治疗期间需加强营养支持,适当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避免挤压或碰撞。遵医嘱进行康复锻炼,逐步恢复关节功能。
骨髓炎易复发,患者应严格遵循医嘱完成全程治疗,不可自行停药或增减药量。若出现患处红肿加重、异常分泌物或持续高热,需立即复诊。慢性骨髓炎患者需定期监测血常规、C反应蛋白及影像学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