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衰竭通常可以通过血肌酐、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电解质水平以及血红蛋白等生化指标来反映。这些指标的变化能帮助评估肾功能损伤程度及病情进展。
1、血肌酐
血肌酐是肌肉代谢的产物,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当肾功能减退时,肾脏无法有效滤过肌酐,导致其浓度在血液中升高。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血肌酐水平通常持续高于正常范围(男性>133μmol/L,女性>106μmol/L),其数值与肾小球滤过功能呈负相关。
2、尿素氮
尿素氮是蛋白质分解代谢的终产物,经肾小球滤过后排出体外。肾功能下降会导致尿素氮在血液中蓄积,其水平升高往往提示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但该指标受饮食、脱水等因素影响较大,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3、肾小球滤过率
这是评估肾功能的金标准,能直接反映肾脏的滤过能力。慢性肾衰竭患者GFR会进行性下降,根据数值可分为不同分期(如GFR<15ml/min/1.73m²为终末期肾病)。临床上常通过血肌酐值、年龄、性别等参数进行估算。
4、电解质水平
肾功能异常会导致电解质紊乱,常见表现包括血钾升高(因排泄减少)、血磷升高伴血钙降低(与活性维生素D合成障碍相关)。严重时可能出现代谢性酸中毒,表现为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
5、血红蛋白
肾脏分泌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会导致肾性贫血,表现为血红蛋白浓度降低(通常<110g/L)。这种贫血多为正细胞正色素性,与肾功能损害程度相关。
建议慢性肾衰竭患者定期监测上述生化指标,根据检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日常需注意控制蛋白质摄入量,限制高磷、高钾食物,严格遵医嘱进行规范化治疗以延缓疾病进展。若出现指标异常波动,应及时就医调整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