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衰竭通常可以通过血肌酐、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血电解质以及血常规等血液检查辅助诊断。这些指标能综合反映肾功能受损程度及代谢异常情况,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1、血肌酐
血肌酐是肌肉代谢的产物,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当肾功能下降时,肾脏清除肌酐的能力减弱,血液中的肌酐浓度会逐渐升高。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血肌酐水平通常持续高于正常范围(男性约53-106μmol/L,女性约44-97μmol/L),其数值变化可反映肾功能的进展程度。
2、尿素氮
尿素氮是蛋白质分解代谢的终产物,由肾小球滤过后排出体外。肾功能受损时,尿素氮在血液中蓄积,导致数值升高。但该指标易受高蛋白饮食、脱水等因素影响,常需结合肌酐水平综合判断。
3、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
通过血肌酐、年龄、性别等参数计算得出的eGFR能更准确评估肾脏滤过功能。慢性肾衰竭患者eGFR通常低于60ml/min/1.73m²,且随着病情进展持续下降,临床上根据eGFR数值将慢性肾病分为5期。
4、血电解质
肾功能减退会影响电解质平衡。慢性肾衰竭患者常出现血钾升高(>5.0mmol/L)、血磷升高(>1.45mmol/L)以及血钙降低(<2.2mmol/L),这些异常与肾脏排泌功能下降和内分泌失调密切相关。
5、血常规
肾脏分泌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可导致肾性贫血,表现为血红蛋白(男性<130g/L,女性<120g/L)和红细胞压积降低。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血小板功能异常,但白细胞计数通常无明显变化。
若上述血液检查提示肾功能异常,建议及时完善尿液检查、肾脏超声等辅助评估。确诊慢性肾衰竭后需定期监测相关指标,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饮食管理、纠正代谢紊乱,并根据病情进展选择透析或肾移植等替代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