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痔患者出现便秘症状时,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及必要时手术干预等方式改善。常见方法包括饮食调理、局部用药、口服缓泻剂、坐浴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等。
1、饮食调理
日常需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燕麦、芹菜等,每日饮水量保持在1500-2000ml。适量食用火龙果、西梅等富含果胶的水果,可促进肠道蠕动。避免辛辣刺激食物,规律三餐有助于形成规律排便反射。
2、局部用药
排便困难时可短期使用开塞露润滑肠道,但不宜长期依赖。内痔出血或肿胀期,可遵医嘱使用复方角菜酸酯栓、痔疮膏等外用药,既能缓解痔核水肿,又能减少排便时黏膜摩擦出血。
3、口服缓泻剂
顽固性便秘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聚乙二醇4000散等渗透性缓泻剂,这类药物通过增加肠道水分软化粪便。避免长期使用刺激性泻药,以免损伤肠神经。
4、坐浴治疗
每日用38-40℃温水坐浴10-15分钟,可改善肛周血液循环,缓解括约肌痉挛。水中可加入适量高锰酸钾配成1:5000溶液,兼具清洁和消炎作用,但需注意浓度避免灼伤皮肤。
5、手术治疗
对于Ⅲ-Ⅳ度内痔伴严重便秘,或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考虑痔上黏膜环切术(PPH)、套扎术等。术后需配合膳食管理,防止因疼痛抑制排便反射导致便秘复发。
改善过程中需建立定时排便习惯,建议晨起后或餐后30分钟内尝试排便。如出现排便出血量增加、肛门剧烈疼痛或排便习惯突然改变,应及时到肛肠科就诊。需注意缓泻剂使用不宜超过1周,长期便秘患者建议进行肠动力检测和肛门直肠测压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