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光度为负数时通常提示存在近视,而具体的数值大小与近视程度相关。正常情况下,屈光度为0表示视力正常,当出现负值则可能提示近视。临床上根据屈光度的不同将近视分为轻度、中度和高度三种类型。
1、轻度近视
屈光度一般在-0.25D至-3.00D之间。此时患者可能出现视远物模糊,但近视力基本正常。轻度近视通常与遗传或不良用眼习惯有关,需要定期检查视力变化,及时佩戴框架眼镜或角膜接触镜矫正。
2、中度近视
屈光度在-3.25D至-6.00D之间。此阶段眼轴长度明显增长,视网膜可能出现豹纹状改变。患者需要长期佩戴度数准确的矫正眼镜,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建议每年进行散瞳验光复查眼底状况。
3、高度近视
屈光度超过-6.00D时属于病理性近视。这类患者发生视网膜脱离、黄斑病变等并发症风险显著增高,常伴随玻璃体液化、后巩膜葡萄肿等病理性改变。除常规验光配镜外,需每半年进行眼底照相、OCT等专科检查。
当出现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到正规医院眼科进行医学验光。儿童青少年应每3-6个月复查屈光度,成年人每年至少检查一次。日常生活中需保持正确读写姿势,保证每天2小时以上户外活动,避免在昏暗环境中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