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光度的检测结果是判断近视的重要依据,通常以负号表示近视度数。一般情况下,当屈光度检查结果超过-0.50D(即近视50度)时,可能提示存在近视,但具体诊断需结合散瞳验光等检查结果综合分析。
1、轻度近视
屈光度在-0.50D至-3.00D之间属于轻度近视,患者可能表现为看远处物体模糊,但近视力正常。这类近视可通过框架眼镜或角膜接触镜矫正,部分人群可能仅在需要时佩戴眼镜。
2、中度近视
屈光度在-3.25D至-6.00D之间为中度近视,此时眼球轴长可能增长,视网膜拉伸风险增加。患者需长期佩戴矫正镜片,并建议每年进行眼底检查,监测是否存在豹纹状眼底等病变。
3、高度近视
屈光度超过-6.00D则属于高度近视,常伴随眼轴显著延长(超过26mm),发生视网膜裂孔、黄斑病变等并发症的风险显著升高。这类患者需每半年接受一次全面的眼科检查,必要时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深度检查。
近视的诊断需通过规范的医学验光流程,包括散瞳验光排除调节因素干扰。日常生活中建议控制近距离用眼时间,每日保持2小时以上户外活动,避免在暗光环境下阅读。若出现视力骤降、视物变形等症状,应及时至眼科就诊排查眼底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