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晒后出现瘙痒症状时,通常可通过冷敷、保湿护理、避免刺激、口服药物等方法进行家庭护理,若症状加重需及时就医。日常需注意避免搔抓皮肤,防止继发感染。
1、冷敷
晒后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会引发红肿和瘙痒,可用毛巾包裹冰袋或冷藏后的生理盐水湿敷局部。每次冷敷10~15分钟,每日2~3次,有助于收缩血管、缓解灼热感和瘙痒。注意避免冰块直接接触皮肤,以免造成冻伤。
2、保湿护理
紫外线损伤会破坏皮肤屏障,导致水分流失加剧干燥瘙痒。清洁皮肤后及时涂抹含神经酰胺、芦荟提取物或燕麦成分的保湿霜,每日使用2~3次。可选择质地清爽的凝胶类产品,既能舒缓肌肤又不会堵塞毛孔。
3、避免刺激
晒伤后皮肤敏感度增高,需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暂停使用含酒精、香精的护肤品。避免用热水烫洗或过度清洁,洗澡水温建议控制在37℃以下,清洁时避免用力揉搓受损部位。
4、口服药物
若瘙痒严重影响休息,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片等抗组胺药物。伴有明显疼痛时可短期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但需注意此类药物不宜连续服用超过3天。
5、及时就医
家庭护理2~3天后症状未缓解,或出现水疱、渗液、发热等严重晒伤表现,需及时至皮肤科就诊。医生可能会开具外用糖皮质激素药膏如地奈德乳膏,合并感染时需配合莫匹罗星软膏等抗生素治疗。
晒后72小时内是皮肤修复的关键期,除上述护理外需严格防晒。若需外出应佩戴遮阳帽、穿防晒衣,晒伤完全恢复前不建议使用防晒霜。日常可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蔬果摄入,帮助皮肤屏障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