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治疗对骨质疏松症通常有一定的帮助,可以辅助改善骨骼健康、缓解疼痛并降低骨折风险。常见的物理治疗方式包括负重运动、柔韧性训练、平衡训练、物理因子治疗及姿势矫正等。
1、负重运动
如步行、爬楼梯等,通过机械应力刺激骨骼,促进骨形成和骨密度维持,延缓骨质疏松进展。这类运动还能增强肌肉力量,减轻骨骼负担。
2、柔韧性训练
通过拉伸运动改善关节活动度,缓解肌肉紧张,降低跌倒风险。例如瑜伽中的特定体位可增强脊柱灵活性。
3、平衡训练
单腿站立或太极等练习能提高身体协调性,减少因平衡能力下降导致的跌倒概率,对预防脆性骨折尤为重要。
4、物理因子治疗
超声波、低频脉冲电磁场等可通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细胞代谢,促进钙离子沉积,缓解骨痛症状。
5、姿势矫正
针对驼背等体态问题,通过核心肌群强化和支具辅助,减轻脊柱压力,预防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发生。
需注意,物理治疗需在康复医师指导下进行,避免高强度冲击性运动。建议结合钙剂、维生素D补充及抗骨质疏松药物联合治疗,定期监测骨密度变化以评估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