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感染者预防肝衰竭的关键在于规范管理病情、减少肝脏损伤风险。主要措施包括定期复查、规范抗病毒治疗、调整生活方式、避免肝损伤因素以及接种疫苗等,需在医生指导下系统干预。
1、定期复查
建议每3-6个月复查肝功能、乙肝病毒DNA载量、肝脏超声及甲胎蛋白检测。长期监测能及时发现肝炎活动、肝纤维化或早期肝硬化,为抗病毒治疗时机选择提供依据。若出现乏力、黄疸、腹胀等症状需立即就诊。
2、规范抗病毒治疗
符合治疗指征者需遵医嘱坚持服用恩替卡韦、替诺福韦或丙酚替诺福韦等一线抗病毒药物。规律用药可将病毒载量控制在20IU/mL以下,有效抑制病毒复制,降低肝细胞持续损伤风险。切忌自行停药或减量。
3、调整生活方式
保持清淡饮食,限制高脂高糖食物,每日蛋白质摄入量控制在1.2g/kg体重。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每周进行3-5次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绝对禁酒,因酒精会加速肝纤维化进程。
4、避免肝损伤因素
谨慎使用解热镇痛药、抗生素、中药等可能具肝毒性的药物,必要时应咨询医生。避免接触黄曲霉毒素等有毒物质,注意食品卫生。合并脂肪肝者需控制体重,BMI建议维持在18.5-23.9kg/m²。
5、接种疫苗
完成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后,定期检测表面抗体滴度,低于10mIU/mL需加强免疫。建议接种甲肝疫苗,因合并甲肝病毒感染可能诱发急性肝衰竭。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也可降低继发感染风险。
乙肝感染者应避免自行服用保肝类药物,不当用药可能加重肝脏负担。若出现皮肤黄染、尿色加深、下肢水肿等警示症状,需立即就医进行凝血功能、胆红素等肝衰竭相关指标检测。日常注意保持规律作息,严格遵医嘱进行抗病毒治疗,可有效延缓疾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