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疾病患者预防血栓需采取综合措施,主要包括规范用药、调整生活方式及定期监测相关指标。血栓形成与心脏疾病导致的血流异常、血液高凝状态密切相关,需针对性干预。
1、规范使用抗凝药物
心脏疾病患者常需遵医嘱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肠溶片、华法林钠片、利伐沙班片等。这些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或干扰凝血因子合成,降低血液黏稠度。房颤、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通常需要规律用药,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
2、改善生活方式
每日饮水量建议保持在1500-2000ml,适量增加洋葱、深海鱼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每周进行3-5次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每次持续20-30分钟。严格戒烟并限制酒精摄入,避免血液黏滞度增高。
3、控制基础疾病
将血压维持在小于140/90mmHg,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以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建议低于2.6mmol/L。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需规律使用降糖药,高脂血症患者可服用阿托伐他汀钙片等调脂药物。
心脏疾病患者应每3-6个月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房颤患者需每月监测INR值。若出现单侧肢体肿胀、胸痛加重或突发呼吸困难,应立即就医排查肺栓塞等急症。所有预防措施均需在心血管专科医生指导下实施,切忌自行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改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