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疾病患者控制血压通常需要结合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定期监测、心理调节以及必要时的手术治疗等方法。血压控制是管理心脏疾病的重要环节,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方案。
1、生活方式调整
日常饮食应限制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5克,增加富含钾的食物如香蕉、菠菜。保持适量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需戒烟并限制酒精摄入,男性每日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体重指数应控制在18.5-23.9kg/m²范围内,腰围男性不超过90cm、女性不超过85cm。
2、药物治疗
常用降压药物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培哚普利)、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如氯沙坦)、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以及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合并心绞痛患者可选用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需注意药物联用可能产生的相互作用,如ACEI与保钾利尿剂联用需监测血钾水平。
3、定期监测
建议每日早晚各测量血压1次,测量前静坐5分钟,使用经过验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动态血压监测可评估24小时血压波动,诊室血压应控制在小于140/90mmHg,高龄患者可适当放宽至小于150/90mmHg。需记录血压日志,包括测量时间、数值和伴随症状。
4、心理调节
通过正念冥想、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等方法缓解压力,保证每日7-8小时优质睡眠。焦虑抑郁患者可进行认知行为治疗,必要时在心理科医师指导下使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需注意此类药物与抗凝药的相互作用。
5、手术治疗
对于肾动脉狭窄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可考虑血管成形术或支架植入。顽固性高血压患者经肾动脉去神经术后,收缩压平均可下降10-15mmHg。主动脉缩窄患者需进行血管外科修复手术,术后需密切监测血管再狭窄情况。
患者应每月复诊评估降压效果,检查肝肾功能和电解质。居家环境需保持适宜温湿度,避免寒冷刺激诱发血压波动。合并糖尿病者需将血糖控制在空腹4.4-7.0mmol/L,餐后2小时小于10.0mmol/L。出现持续性头痛、视物模糊或胸闷胸痛时,应立即就医排查高血压急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