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对肝脏的影响主要包括引发肝炎、导致肝纤维化、发展为肝硬化、增加肝癌风险以及引起肝功能衰竭等。这些影响与病毒持续复制、免疫系统反应及长期肝损伤密切相关。
1、引发肝炎
乙肝病毒感染后,病毒在肝细胞内复制并释放抗原,诱发免疫系统攻击受感染的肝细胞,导致肝脏炎症反应。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黄疸、食欲减退等症状,长期活动性炎症会加速肝损伤。
2、导致肝纤维化
在慢性炎症刺激下,肝脏星状细胞活化并分泌胶原纤维,逐渐形成瘢痕组织替代正常肝细胞。肝纤维化早期通过超声弹性成像或FibroScan可检测,此时肝脏质地开始变硬但功能尚存。
3、发展为肝硬化
当肝纤维化持续进展,正常肝小叶结构被假小叶取代,出现门静脉高压、脾肿大等改变。此时肝脏代谢解毒能力显著下降,可能伴随腹水、食管静脉曲张等并发症。
4、增加肝癌风险
长期病毒感染导致的肝细胞DNA损伤、异常增生,以及肝硬化背景下的微环境改变,使得肝癌发生风险较常人升高10-20倍。甲胎蛋白检测和影像学定期筛查尤为重要。
5、引起肝功能衰竭
在急性重症肝炎或肝硬化终末期,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白蛋白等功能完全丧失,可能出现肝性脑病、多器官衰竭等危及生命的状况,需紧急进行人工肝支持或肝移植。
乙肝患者应每3-6个月监测肝功能、病毒载量和肝脏影像,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以抑制病毒复制。保持低脂饮食、严格戒酒、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可减缓疾病进展。所有治疗方案需在感染科或肝病科医生指导下制定,切勿自行中断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