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H分泌异常可能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不当综合征、中枢性尿崩症、肾性尿崩症等疾病。具体病因需结合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明确,建议及时就医规范治疗。
1、抗利尿激素分泌不当综合征
ADH分泌过多会导致肾脏过度重吸收水分,引起稀释性低钠血症。患者可能出现乏力、恶心、意识模糊等症状,常见于肺部肿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或药物影响等情况。治疗时需限制液体摄入,严重者可遵医嘱使用托伐普坦片、呋塞米片、氯化钠注射液等药物调整血钠水平。
2、中枢性尿崩症
ADH分泌不足会导致肾脏排水过多,表现为多尿、烦渴和低比重尿。病因包括颅脑外伤、垂体肿瘤或手术损伤下丘脑-垂体轴等。治疗以替代ADH为主,常用醋酸去氨加压素片、鞣酸加压素注射液、弥凝鼻喷雾剂等药物,需根据尿量调整剂量。
3、肾性尿崩症
由于肾脏对ADH反应性降低,即使ADH水平正常仍出现多尿症状,可能与遗传性肾小管缺陷或药物损伤有关。治疗需保证水分摄入,可联合使用氢氯噻嗪片、吲哚美辛胶囊、阿米洛利片等药物改善症状,同时需定期监测电解质平衡。
ADH分泌异常需通过血液渗透压、尿液浓缩试验、影像学检查等手段明确病因。日常应注意记录出入水量,避免擅自调整用药。若出现严重口渴、尿量异常或电解质紊乱,应及时到内分泌科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个体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