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原发病治疗、替代治疗、抗凝治疗、抗纤溶治疗以及支持治疗等,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方案。
1、原发病治疗
积极控制原发病是治疗DIC的核心措施。通过抗感染治疗、清除感染灶或切除肿瘤组织,可阻断引发凝血系统异常激活的源头。例如严重脓毒症患者需使用广谱抗生素,产科急症需及时终止妊娠。
2、替代治疗
当血小板计数低于20×10⁹/L或存在活动性出血时,需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或血小板。纤维蛋白原水平<1.5g/L时需补充纤维蛋白原制剂,维持凝血因子水平在正常值的50%以上,但需注意过量输注可能加重微血栓形成。
3、抗凝治疗
对于以血栓形成为主要表现的DIC患者,可使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肝素通过增强抗凝血酶活性抑制凝血酶生成,通常采用小剂量持续静脉泵入,治疗期间需监测APTT维持在正常值1.5-2.5倍。
4、抗纤溶治疗
仅在明确存在原发性纤溶亢进且无血栓风险时,可谨慎使用氨甲环酸等药物。该治疗需在充分抗凝基础上进行,避免加重器官缺血损伤,临床实施需严格把握适应证。
5、支持治疗
包括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休克状态、机械通气支持及肾脏替代治疗。对于出现器官功能障碍者,需采用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物改善灌注,同时进行营养支持促进组织修复。
治疗过程中需每小时评估出血征象、器官灌注指标及凝血功能,动态调整治疗方案。DIC患者应入住重症监护病房,建立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及时进行输血科、血液科及外科会诊。需特别注意避免在未控制原发病时盲目使用止血药物,防止加重微血管血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