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早产儿如何预防NEC并发症发生?

刘洋 儿科 副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三甲

早产儿预防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通常需要采取合理喂养、提倡母乳喂养、预防感染、密切监测体征以及药物预防等综合措施。由于早产儿肠道功能发育不完善,家长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科学护理,降低疾病风险。

1、合理喂养

早产儿喂养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初期可选择微量喂养,逐渐增加奶量,避免肠道负担过重。喂养时需注意奶液温度适宜,使用专用早产儿配方奶,并采用小剂量、多餐次的方式,防止肠道缺血或过度扩张。喂养过程中需观察有无腹胀、呕吐等异常反应。

2、提倡母乳喂养

母乳中含有的免疫球蛋白、乳铁蛋白等成分可增强肠道屏障功能,降低NEC发生率。母乳中的低聚糖等益生元成分有助于促进有益菌群定植。对于无法直接哺乳的情况,可选择捐赠人乳或添加母乳强化剂,但需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巴氏消毒处理。

3、预防感染

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接触早产儿前后需规范洗手。保持温箱清洁,定期更换管道和器械。避免不必要的有创操作,对于存在感染高危因素的患儿,可遵医嘱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如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等,但需严格掌握适应症。

4、密切监测体征

每日测量腹围并记录,观察大便性状及次数变化。定期进行腹部X线或超声检查,监测肠壁积气、门静脉积气等早期征象。注意患儿反应状态,发现呼吸暂停、心率异常等全身症状时需立即报告医护人员。

5、药物预防

在医生指导下可使用益生菌制剂调节肠道微生态,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酪酸梭菌活菌散等。对于存在贫血的早产儿,可适量补充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注射液,改善肠道供氧。避免擅自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损伤肠黏膜的药物。

早产儿住院期间需维持适宜的环境温度,严格控制噪音和光线刺激。出院后家长应定期随访,按时进行生长发育评估。若发现喂养困难、血便或腹部膨隆等情况,需立即就医并完善相关检查,避免延误治疗时机。所有干预措施均应在新生儿科医生指导下实施。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