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类型通常包括增生性瘢痕、萎缩性瘢痕、瘢痕疙瘩以及挛缩性瘢痕等。不同类型的瘢痕在形态和形成机制上存在差异,需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和处理。
1、增生性瘢痕
此类瘢痕表现为凸起于皮肤表面,质地较硬,可能伴有瘙痒或疼痛感。其形成主要与伤口愈合过程中胶原蛋白过度沉积有关,常见于创伤、手术切口或烧伤后。早期可通过硅酮制剂、压力治疗或糖皮质激素注射等方式抑制增生,若保守治疗无效,可考虑手术切除联合放射治疗。
2、萎缩性瘢痕
瘢痕部位低于正常皮肤,表面凹陷且质地较软,多由痤疮、水痘等炎症性疾病导致真皮层损伤引起。点阵激光能够刺激胶原重塑改善凹陷,严重者可选择填充术或皮下剥离术进行修复。日常需注意防晒,避免色素沉着加重外观异常。
3、瘢痕疙瘩
此类瘢痕呈持续性生长,超出原始损伤范围,常见于前胸、肩背部等张力较高区域。治疗需综合手术切除、术后浅层放疗及药物注射,单纯手术易复发。患者可能存在遗传易感性,轻微外伤即可诱发,需避免随意挤压或刺激皮肤。
4、挛缩性瘢痕
瘢痕组织收缩导致关节畸形或器官移位,多见于深度烧伤后。早期需进行功能康复锻炼,严重者需行瘢痕松解术或皮瓣移植术恢复活动度。儿童患者可能因瘢痕挛缩影响骨骼发育,需尽早干预。
日常应避免搔抓或摩擦瘢痕部位,伤口愈合期保持局部清洁。若瘢痕出现红肿、快速增大或影响功能,建议尽早就诊整形外科或皮肤科。医生会根据瘢痕类型、部位及患者需求,制定个体化的药物、物理或手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