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线后伤口红肿可能与局部感染、皮下血肿、异物残留等因素有关,一般可通过局部清洁、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以及手术处理等方式改善。若红肿持续加重或伴随渗液、发热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明确原因。
1、局部清洁
伤口红肿时需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避免沾水或污染。可用生理盐水冲洗后,用碘伏棉球由内向外消毒创面,每日1~2次。若红肿范围较大,可适当增加消毒频次,但避免过度擦拭刺激伤口。
2、药物治疗
若存在细菌感染,可遵医嘱外用莫匹罗星软膏、红霉素软膏等抗生素药膏。若伴有明显疼痛或发热,可能需要口服头孢克肟、阿莫西林等抗生素。过敏体质者需提前告知医生,避免使用青霉素类药物。
3、物理治疗
拆线后48小时内可局部冷敷减少组织渗出,每次10~15分钟,每日2~3次。48小时后改为热敷促进血液循环,温度控制在40℃左右,注意防止烫伤。若皮下有硬结,可配合红外线照射等理疗促进吸收。
4、手术处理
若红肿处形成脓肿,需由医生进行切开引流,清除坏死组织后重新缝合。异物残留引起的炎症反应需彻底清创,取出缝线残留或皮下线结等异物,术后加强抗感染治疗。
5、定期换药
每次换药需观察伤口愈合情况,若缝线针眼处持续红肿,可局部涂抹多粘菌素B软膏。愈合期间避免剧烈运动导致伤口牵拉,糖尿病患者需特别注意血糖控制。
拆线后应每日观察伤口变化,若红肿范围超过1cm或出现跳痛、波动感,提示可能发生感染。避免自行挤压或涂抹偏方药膏,尤其面部三角区伤口需警惕颅内感染风险。术后2周内避免饮酒及辛辣饮食,按医嘱定期复诊评估愈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