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过程中若出现过敏反应,需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并进行规范处理。常见处理方法包括立即停止输血、维持静脉通道、使用抗过敏药物、对症支持治疗以及后续预防措施等。
1、立即停止输血
过敏反应发生时,需迅速关闭输血器并更换输液管路,仅保留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此举可避免过敏原继续进入体内,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
2、使用抗过敏药物
轻症患者可遵医嘱肌注苯海拉明注射液或口服氯雷他定片等抗组胺药物。中重度反应需静脉推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严重喉头水肿或休克者需立即皮下注射肾上腺素注射液,同时建立多路静脉通道快速补液。
3、对症支持治疗
出现呼吸困难者需立即吸氧,喉头水肿严重时需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血压下降者需使用多巴胺注射液维持循环,同时监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必要时转入重症监护室。
4、标本留存与上报
保留剩余血袋、输血器具及患者血样送检,详细记录反应发生时间、症状及处理过程,按规定向医院输血科上报不良反应事件。
5、后续预防措施
患者需在病历中明确标注输血过敏史,再次输血前应使用地塞米松或异丙嗪进行预防性抗过敏治疗。必要时进行洗涤红细胞输注或选择特殊配型血液制品,严格进行输血前交叉配型试验。
发生输血过敏后需密切观察72小时,警惕迟发型反应。患者及家属应主动向医护人员提供既往过敏史,输血结束后出现皮肤瘙痒、皮疹等症状应及时返院检查。医疗团队需定期核查输血流程,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从源头上降低过敏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