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抽血溶血可通过规范采血操作、正确使用抗凝剂、规范样本处理等方式降低发生风险。溶血通常与采血技术、样本保存等因素有关,需在医护人员指导下采取针对性措施。
1、规范采血操作
采血时应避免过度挤压穿刺部位,选择合适型号的针头,确保一针见血。若需反复穿刺,应更换采血部位,防止组织液混入血液或机械性损伤红细胞。
2、正确使用抗凝剂
采血管中需提前添加适量抗凝剂,采血后立即将血液与抗凝剂轻柔混匀。抗凝剂比例不当会导致红细胞渗透压改变,增加破裂风险,需严格按照真空管标识控制采血量。
3、规范样本处理
采集后的血液样本需在2小时内送检,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或低温环境中。冬季运输时需采取保温措施,夏季需避免阳光直射,极端温度易导致细胞膜稳定性下降。
4、避免剧烈摇晃
血液标本运输过程中需保持管身直立,避免剧烈震荡或离心过度。机械性外力会直接破坏红细胞结构,运输时应使用专用防震包装,减少颠簸。
5、特殊患者注意事项
对于贫血、红细胞膜缺陷等血液疾病患者,需提前告知医护人员病史。必要时可采用预温采血器、调整抗凝剂浓度等个性化处理方案,降低细胞脆性。
若既往发生过抽血后溶血,应及时向检验科反馈情况。医护人员会根据具体原因调整采血流程,如更换抗凝剂类型、缩短转运时间或采用床旁快速检测等方式,确保检验结果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