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伤后出现肿胀通常是正常的生理反应。挫伤多因外力导致皮下软组织损伤,引发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和局部组织液渗出,从而形成肿胀。患者可通过一般处理、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法缓解症状,若肿胀持续加重或伴随其他异常表现,建议及时就医。
1、一般处理
挫伤后应立即停止活动并保持患处制动,避免加重损伤。早期可对肿胀部位进行加压包扎,以减少出血和渗出。同时注意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有助于缓解肿胀。受伤后48小时内需避免热敷、揉搓或剧烈运动。
2、物理治疗
受伤24小时内可使用冰袋冷敷,每次15-20分钟,每日3-4次,能有效收缩血管、减轻肿胀。48小时后可改为热敷,促进淤血吸收。对于面积较大的挫伤,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红外线照射、超声波治疗等物理疗法。
3、药物治疗
若疼痛明显,可遵医嘱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双氯芬酸钠片等非甾体抗炎药。伴有明显淤血时,可在皮肤完整的前提下使用红花油、跌打镇痛膏等外用药物。若肿胀部位出现波动感或皮肤张力过高,需由医生判断是否进行穿刺抽吸。
挫伤后需密切观察肿胀变化,若3-5天内肿胀未消退,或出现皮肤青紫范围扩大、患肢麻木、活动障碍等情况,应及时到骨科就诊。日常注意保护受伤部位,避免二次损伤,恢复期间可适量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C促进组织修复。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医嘱,特别是凝血功能异常或过敏体质者需谨慎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