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后跟腱痛可通过休息冰敷、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方式缓解。常见处理方式包括停止运动、使用抗炎药物、穿戴支具等,若症状持续需及时就医。
1、休息冰敷
跑步后应立即停止运动,避免进一步损伤跟腱。可用冰袋包裹毛巾敷于疼痛部位,每次15-20分钟,每日3-4次,持续2-3天,有助于减轻局部肿胀和炎症反应。休息期间可将足部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促进静脉回流。
2、药物治疗
疼痛明显时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塞来昔布胶囊等非甾体抗炎药,能够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缓解疼痛和炎症。外用药物如氟比洛芬凝胶贴膏、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等可直接作用于局部,减少胃肠道刺激。
3、物理治疗
超声波治疗通过高频振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修复。冲击波治疗可刺激跟腱细胞再生,缓解慢性炎症。康复训练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重点加强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的拉伸,如靠墙足尖拉伸练习,每次保持30秒,每日3组。
4、穿戴支具
夜间使用足踝支具保持跟腱处于伸展状态,避免晨起时僵硬疼痛。白天活动时可选择带有足弓支撑的运动鞋,减少跟腱张力。严重病例需佩戴行走靴固定4-6周,期间配合拐杖辅助行走。
5、手术治疗
对于持续6个月以上的慢性跟腱炎或部分撕裂患者,可考虑行跟腱清创术或修复术。术后需进行系统康复训练,恢复期通常需要3-6个月,期间要避免剧烈跑跳运动。
日常应避免突然增加运动强度,跑步前做好充分热身,着重进行小腿三头肌的动态拉伸。选择缓冲性能好的跑鞋,必要时使用矫形鞋垫纠正足部力线。若疼痛持续超过2周或出现行走困难、局部明显肿胀等情况,建议尽早就医进行超声或MRI检查,排除跟腱断裂等严重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