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裂后出现局部肿胀通常是正常现象。骨裂会导致周围软组织损伤,引发炎症反应和局部血管破裂,进而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但如果肿胀持续加重或伴随其他异常表现,则需警惕并发症。
骨裂后局部组织损伤会释放炎性介质,刺激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导致组织液渗出形成肿胀。这种肿胀通常在伤后24-48小时达到高峰,随着急性期结束逐渐消退。部分患者可能因骨裂端移位压迫血管,出现皮肤青紫、温度改变等循环障碍表现,此时肿胀程度往往较严重。
若肿胀在3天后仍持续加重,或伴随剧烈疼痛、皮肤苍白/发绀、肢体麻木等情况,可能提示存在进行性血肿、骨筋膜室综合征或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开放性骨折伴有红肿热痛加重时,需排除感染可能。儿童患者若肿胀部位异常膨隆,需注意是否合并生长板损伤。
发生骨裂后建议及时进行X线或CT检查明确损伤程度。急性期可通过患肢抬高、局部冰敷减轻肿胀,使用弹性绷带包扎时需注意松紧度。避免过早活动患肢,遵医嘱使用迈之灵片、七叶皂苷钠等改善循环的药物。如发现肢体远端出现感觉减退、脉搏减弱等异常,需立即就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