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后肌肉酸痛可通过休息、冷热敷、拉伸按摩、药物治疗以及物理治疗等方式缓解。具体方法需根据酸痛程度和持续时间选择,必要时需就医检查。
1、休息
运动后肌肉酸痛多由乳酸堆积或肌纤维轻微损伤引起,建议立即停止剧烈活动,避免加重肌肉负担。休息时可将酸痛部位抬高,促进血液回流,通常24-48小时后症状会逐渐缓解。
2、冷热敷
急性期(24小时内)可采用冰袋冷敷10-15分钟,每日3-4次,有助于收缩血管减轻肿胀。48小时后可转为热敷,用热毛巾或暖水袋敷于酸痛处15-20分钟,每日2-3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乳酸代谢。
3、拉伸按摩
在肌肉放松状态下进行静态拉伸,每个动作保持20-30秒,重点拉伸股四头肌、腘绳肌等大肌群。配合手法按摩时,用掌根沿肌纤维走向进行揉捏,力度以耐受为宜,每次10-15分钟,能有效缓解肌肉紧张。
4、药物治疗
疼痛明显时可短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双氯芬酸钠肠溶片、塞来昔布胶囊等。外用药物可选择氟比洛芬凝胶贴膏、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局部涂抹后轻轻按摩至吸收。
5、物理治疗
持续超过72小时的顽固性酸痛,可在康复科进行超声波治疗、低频电刺激或冲击波治疗。这些物理手段能深入肌肉组织,促进损伤修复,每次治疗时长约15-30分钟,每周2-3次。
日常运动需遵循循序渐进原则,运动前后做好10-15分钟的热身和放松活动。若酸痛伴随关节肿胀、活动受限或持续1周未缓解,建议及时就诊骨科排除肌肉拉伤或筋膜炎症。运动后及时补充电解质和优质蛋白质,有助于肌肉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