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需要注意严格无菌操作、正确选择血管、控制滴速、观察患者反应以及输液后护理等事项。正确的操作流程和护理措施有助于保障治疗安全。
1、严格无菌操作
静脉输液需全程遵循无菌原则,避免感染。医护人员在穿刺前应规范消毒皮肤,使用一次性输液器具,并确保药物配制环境清洁。若输液过程中发现穿刺部位红肿、渗液,需立即更换穿刺部位。
2、正确选择血管
根据患者年龄、病情选择合适静脉,优先选择弹性好、粗直的血管。儿童或长期输液者可选择手背静脉,休克患者需选用大静脉。避免在关节处或静脉窦附近穿刺,防止液体外渗导致组织损伤。
3、控制滴速
需根据药物性质、患者心肺功能调节输液速度。普通成人通常控制在40-60滴/分钟,儿童20-40滴/分钟。输注氯化钾、甘露醇等特殊药物时需严格遵医嘱调速,心功能不全者需调至20-30滴/分钟。
4、观察患者反应
全程监测是否出现寒战、皮疹、呼吸困难等过敏反应。每15-30分钟巡视一次,注意穿刺点有无肿胀、疼痛,询问患者有无心悸或头晕。发现异常需立即关闭调节器并报告医生。
5、输液后护理
拔针后需垂直按压穿刺点3-5分钟至无渗血,凝血功能异常者延长至10分钟。指导患者24小时内避免穿刺部位接触水,出现淤青可局部冷敷。需检查输液瓶标签与余液量并规范记录。
静脉输液需在专业医护人员监护下进行,严格遵循无菌技术操作规范。患者输液过程中应保持穿刺肢体制动,如出现心慌、皮肤瘙痒等异常症状应及时呼叫医护人员。输液结束后需留观30分钟,确认无迟发反应后方可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