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的自我诊断通常可以通过观察症状、评估饮食结构以及初步体征检查来完成,但最终需通过医学检查确诊。若存在相关症状或风险因素,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血常规等检查。
1、观察症状
缺铁性贫血患者常出现乏力、头晕、心悸等缺氧症状,部分人伴随皮肤干燥、毛发易断。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异食癖,如想吃冰块、泥土等非食物物质。这些症状与血红蛋白减少导致组织供氧不足有关,但需注意其他贫血类型也可能出现类似表现。
2、评估饮食结构
长期偏食、素食或存在慢性消化道出血风险的人群更易患病。回顾近3个月膳食情况,若存在铁摄入不足(如极少食用红肉、动物肝脏),或伴随慢性腹泻、胃部不适等影响铁吸收的情况,应警惕缺铁可能。女性需特别关注月经量是否过多。
3、初步体征检查
可自行观察下眼睑结膜是否苍白,指甲是否变薄、出现匙状甲。按压指甲床后观察血色恢复速度,若超过2秒可能提示贫血。但这些体征特异性较低,不能作为确诊依据。
需要强调的是,自我诊断不能替代医学检查。建议出现相关症状者及时进行血常规、血清铁蛋白等实验室检测。确诊后需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铁剂(如琥珀酸亚铁片、多糖铁复合物胶囊、右旋糖酐铁口服液等),同时排查消化道肿瘤等潜在病因。治疗期间应避免同时饮用浓茶、咖啡,以免影响铁吸收。